就业信息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是关乎国家未来的重大课题。当前,伴随经济社会快速转型与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其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凸显。《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数据显示,我国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抑郁检出率已分别攀升至10%、30%和40%,急需有效干预。现实表明,仅依赖学生个体的内驱力远不足以应对这一挑战。家庭、学校、社会作为塑造学生成长环境的核心力量,其构成的支持系统至关重要。然而,当下三方在“托举”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亟需形成更紧密、有效的协同机制。
在此背景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战略部署意义愈发凸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谁都不是旁观者”。如何汇聚家庭、学校、社会的“三方合力”,共同筑牢学生心理健康防线,是当前亟待破解的关键命题。
一、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结构性困境
当前,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支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均面临不同程度的困境。家庭因教育观念滞后、亲子沟通缺失或经济压力等问题,难以提供情感支持;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受限于资源分配不均和专业师资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停留在“走过场”阶段;社会作为学生的校外活动场所,则因网络环境复杂、朋辈压力增大以及社会支持体系不完善,未能织密学生健康成长的“防护网”。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任何一方都难以独立应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亟需三方协同发力,形成育人“同心圆”。
然而,从系统论视角来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在实际运行中主要面临以下结构性矛盾:首先是责任边界模糊与推诿。在责任分担上,部分家庭存在“教育外包”心理,将育人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学校被迫扮演“全能管家”角色,承担过多非教学职责,存在明显的角色混淆现象;社会组织由于缺乏明确的功能定位,时常陷入“九龙治水”的困境,往往难以发挥应有的支持作用,直接影响了问题解决的效率。再次是资源分散与整合不足。在资源分配方面,优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存在“旱涝不均”现象,城市的“心理服务”琳琅满目,农村地区却面临服务“荒漠”,三方资源缺乏“一站式”整合平台,既存在重复建设的“铺摊子”现象,又造成资源利用碎片化。最后,理念差异与行动脱节的问题依然存在。在价值理念方面,三方的教育目标存在明显分歧——家长深陷“唯分数论”的升学焦虑、学校困于风险规避的保守思想,社会高喊人的全面发展理念,这种“各唱各调”的冲突局面使协同育人的实效性难以落地,大大降低了干预措施的效率。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完善策略
应对上述挑战的关键,在于厘清家庭、学校、社会的权责边界,构建高效的协同路径,推动三者各展所长、共担责任、优势互补,最终汇聚成守护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育人合力。
构建有效的家校社协同机制,首要在于明确三方主体的核心角色定位与责任边界,实现分域发力与有效合作相结合:家庭是情感支持的基石,核心在于营造安全港湾,提供稳定情感陪伴。家长需敏锐察觉孩子情绪变化,建立开放、信任的亲子沟通渠道,并主动向学校反馈孩子情况,善用社区提供的家庭教育资源,积极配合干预建议。学校作为系统育人的主阵地,应发挥专业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与校园文化,提供及时的基础心理辅导,并通过专门课程与活动系统培养学生抗逆力与内驱力。同时,需向家长传递科学理念与学生在校情况;精准识别需关注的学生,及时与家长沟通、评估问题,必要时引入专业资源;开放场地设施组织社会实践;建立与社会专业机构的高效对接渠道。社会层面则需构建有力的支持网络,优化整体成长环境——政府部门应承担统筹协调之责,制定协同标准、提供政策支持并监督评估成效;社区则应着力建立青少年活动中心,组织有益身心的文体、科普、志愿服务等活动,积极链接整合各类资源。
其次,应着力构建“家校社”常态化沟通平台,以促进资源整合与共享。政府需发挥统筹作用,一方面,引导学校与机构开发优质课程及活动项目,构建线上共享资源库;另一方面,建立区域性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有效整合学校心理教师、医疗机构、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等力量。温州“社工进校园”项目推出的“小组服务”便是一个成功实践。该项目整合了家、校、社三方力量,在社区和学校层面同步建立“家庭小组”与“学生小组”。由专业社工联合学校教师,充分依托学校和社区资源,共同带领开展系列活动,构建起学生抗逆力支持网络:家庭小组旨在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与亲子沟通技巧,增强家庭内部的情感理解与支持氛围;学生小组则通过传授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等实用技能,结合互动游戏、团队任务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与朋辈支持,拓展其社会支持网络。这两个小组相辅相成,深度融合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资源,共同营造了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支持性环境,成效显著。
此外,还需促进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理念融合与能力协同提升:系统开展面向家长、教师及社区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素养普及与专业技能培训;同时,定期组织三方共同参与的主题研讨、经验分享与典型案例交流活动,深化理解、凝聚育人共识、巩固协同基础,最终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结语
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特别是培育其健全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品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答题”。面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实挑战,必须打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组合拳”。家庭“第一课堂”需要筑牢爱的“大本营”,学校“主阵地”要打造成长的“加油站”,社会“生态圈”应架设关爱的“连心桥”,唯有打破信息壁垒、整合分散资源、弥合理念分歧,才能凝聚价值共识,奏响立德树人“大合唱”。未来,各方需持续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优势互补、责任共担,共同为中小学生营造一个支持性、包容性的成长环境,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注入澎湃动力!
作者:周小米 周诗雨
作者单位: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
相关链接:https://wdapp.wzrb.com.cn/wenduH52/wenzhouhaoDetail?appId=38&metaDataId=100124624&siteId=S_WDXW&tenantId=T_GOV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 电话:0577-86598000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学院中路276号 电话:0577-86598000
Copyright ? 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 Wen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700682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759号